庄子把大道称之为大通,这是很有意义的。
有此境界者,借梅以咏怀,从中体悟出孤洁的性情,以抒发情思,表现作者的审美境界,也是一种自得之乐。作为一个现代人,必定有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,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到古代的农业社会。
后来,新儒家以仁为心之全德,智便包含在仁德之中。退溪以梅为群山之第一仙,其冰肌雪色足以动人、感人[28],这显然是心灵体验之写照。四 诚与仁的境界,就是真与善的境界。另一方面,山水之乐或山林之乐,使人有一种清明高远之怀或兴趣超妙之情,即产生超功利的美学体验,享受到真正的快乐。因此,当我们谈到儒家的真理境界时,决不可与西方哲学混为一谈。
热爱大自然,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,这是天人合一境界说所包含的重要内容,在现代化的过程中,理应提倡这种精神。因此,他对孔子吾与点也之叹,倍感亲切。所谓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[23],是说圣人并不为百姓施舍什么,他只是行不言之教,无为之治,使百姓实现自然之性而已。
自然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即道德境界,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,这里指出两点,一是素朴性,一是无私性。儒家从自然生生之道引出了仁义,道家从自然生生之道引出了道德,道德和仁义之争便成为儒道两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主要争论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在老子看来,只有虚心,才能知常,才能容,才能公,才能大,也才能合于自然。
[1] 这里不仅正式提出自然这个范畴,而且将自然置于道之上,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 显然,自然同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运动有关,不只是指平常人们所说的自然界,但是同自然界又有直接联系。[21] 这不是又在肯定目的论吗?天地不仁,是说天地之道并没有儒家所说的那种仁德,不是恩养万物,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相辅养,参得其性,天地并不会有意安排一切,成为万物之主。
虚心是真正的智慧,也是最高的德。大自然是一切生命之源,也是人生的价值之源,这个道理被许多哲学家忽略了,但是却被老子体悟到了。更重要的是,还有命的问题。善者果而已,不以取强。
我看《老子》,并不是讲阴谋的书,而是讲德性之书。大自然的生命意义具有无限性、永恒性,与自然合一,实现道的境界,这正是老子和道家的真正关切。道家则从自然出发,发展出道德之学。道生之,德畜之[6],其生其畜都是遵循自然这一秩序即(目的)的,而自然最终实现为人的道德,因此,道和德是尊贵[7]的。
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,儒家重社会,道家重自然。按照老子所说,自然界的一切,包括人在内,都是自然造化的结果,都是自己如此,并无主宰者。
儒家讲天命,道家也讲天命,天命实际上是讲天人之际的问题。这里所说的目的,是指超自然的目的,即承认自然界之外或自然界之上有一个主宰者,以其意志和目的创造一切。
宇宙自然界只有发育生长,并无任何偏私。六亲不和,安有孝慈之说,二说是完全统一的,与今本不同,这说明它是符合《老子》原意的)。命是一个真正的目的性范畴,莫之命而命,就如同孟子所说的莫之致而至,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。他极力反对智,反对工具性、功利性的知识。[5] 郭店竹简《老子·甲》。其实,孔子也很重视人的素质,绘事后素[12]就是很好的证明。
所不同的是,道家反对人为的某些活动,特别是知识机巧、辩诈之类。天道自然无为,为什么能常与善人呢?因为自然界有一种向善的目的性,赋之于人而成为德,故能够使人为善。
把道家学说归结为自然主义,这是极大的误解。所谓长生久视之道,并不是真要长生不死,无非是使身体更加强壮,心德更加充实而又深厚。
但在老子看来,如果不从自然出发,不从德性上进行修养,难免要出问题。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是自然的真正显现,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就是自然的真正功能。
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记载了一个故事,后来很多书都重复了这个故事。人的存在扎根于自然,来源于自然。但仔细一想,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。就如同婴儿一样,天真质朴,无知无识,实际上却有无限的丰富性、完整性。
但是,有一点是清楚的,这就是老子已经意识到,单向的知性发展,会造成人性的分裂。正是在这一人生体悟和理论建构之下,德便成为一种价值理性或目的理性,即所谓德性。
素朴不仅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,而且真正实现了目的,从某种意义上说,在人生的路上已经超越了有限而达到了无限,超越了生死而实现了永久。对于目的性的知,他是重视的,对于工具性的知,则是反对的。
就其目的而言,他是成就万物的,是无私的,这正是德之所在,亦即自然之所在。所谓素朴,是指本来的素质而言,它没有人为的文饰和华丽的雕琢,更没有什么伪装,真正是本来面目(借用佛家语)。
规律是能够重复的,道是周行的,却不是重复的。道家固然重自然,但儒家同样重自然,只是他们对自然的解释稍有不同而已。在他看来,工具性的知,都和欲望、功利联系在一起,因而能使人失德,至于目的性的知,即知天道之知,则能使人厚德。根就是道之自然或自然之道,之所以称为根,说明它是生命的根源,不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规律。
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,不必过于追究,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,正在于老子把人自然化了,与自然完全合一了。道之所以被说成是万物之奥[2]、象帝之先[3],就因为它不是绝对实体,且以自然为其功能。
他的一套政治哲学,就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德性之上的。[26]无常心是无主观成见,不是知常曰明之常。
朴散则为器[10],人类创造了许多东西,但人的完整性因而也就丧失了许多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